本日最熱

醫院掰掰 行動裝置變神醫

行動裝置竟會通知你快生病了?醫療app串聯醫院和大數據,成為你的「生病先知」。「行動醫療」將徹底翻轉我們和醫生、醫院的互動,更帶給醫療產業革命性的改變。

行動裝置-行動醫療-app-醫療資源-網路遠距照護試驗計劃-人工智慧 圖片來源:周書羽
    其他

未來,你可能會接到這樣一通電話。

「先生/女士,根據我們對您心臟的監測,您可能有心臟病發的風險,建議您趕緊在半小時內服藥,並由親友陪同,儘速到附近醫院檢查。」

這通電話,可能是醫院或是醫療服務科技公司打來的。他們會有如此預測,不是因為天賦異稟,而是因為你身上的穿戴式心臟監測裝置,長期蒐集你的心跳數據資訊,透過無線網路傳輸到醫院或醫療科技公司的雲端資料庫,經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發現異常狀況,所以提早對你發出警示。這個警示,可以透過電話,也可以透過你的智慧型手機app發送給你。而這樣的未來,不用等太久。

走進今天的3C賣場或到購物網站,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可監測脈搏心跳、記錄運動的穿戴式行動裝置,各種相關app也大量出現。

隨著網路科技、行動裝置快速進步,愈來愈多新創公司、醫療服務機構,正在開發各種醫療服務app,將硬體裝置、大數據分析結合在一起,提供使用者更有效率、更便宜、更容易獲得的醫療服務。

行動醫療市場 五年大十倍

這個被稱作「行動醫療」(Mobile Health)的趨勢,將會像網路與行動裝置對其他產業帶來的衝擊一樣,在不久的將來,對醫療服務模式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廣告

根據勤業眾信醫療健康解決方案中心估計,目前在蘋果App Store與Google Play商店中,和醫療健康有關的app數量,已經超過十萬個,兩年半以來增加超過一倍。

美國醫療市場研究機構BCC Research預測,二○一八年的全球行動醫療app市場規模,會從一三年的二十四億美元增加到二一五億美元(約七千億台幣),其中最大市場在歐洲,其次是美國,亞太地區以六十四億美元排第三。

這些app大致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目前常見的健康管理app,協助使用者記錄飲食、運動健身。

另外一類,是配合穿戴式裝置使用,可進行身心狀況監測、疾病診斷與提供治療建議。

例如穿在身上的心臟、氣喘、肝臟監測裝置,戴在手腕上的血壓、熱量監測裝置,可監測重量、身體姿勢平衡與溫度的鞋墊,甚至有可監測血糖濃度的隱形眼鏡。

廣告

為什麼新創科技公司、醫療服務機構要煞費苦心,開發醫療app和穿戴式監測狀裝置?尤其是現有醫院診所已經有訓練有素的專業醫護人員,提供專業服務。

原來是因為人口老化、慢性病愈來愈普遍、醫療服務愈來愈貴、政府預算有限,使得全球醫療資源與服務的增加速度,已經趕不上快速增加的需求。況且,還有很多偏遠地區,極度缺乏醫療資源。

以英國為例,其國家健保局(NHS)預估,到了一八年,慢性病醫療支出將增加到每年五十億英鎊(約二三四○億台幣)。到了二○年,國家健保局財務缺口將達到三百億英鎊。

因此,整個醫療產業亟需借助新科技,降低醫療服務成本、提高效率和便利性,擴大服務範圍。

早期預警 不再排隊等醫生

廣告

經濟學人智庫(EIU)分析,對使用者與病人來說,行動醫療app和穿戴式監測裝置,可提升自身對病況的掌握,不但可主動進行自主照護,與醫生溝通時,也可提供更精準與完整的病況,作為治療的依據。避免因醫病之間溝通不良,延誤治療。

對醫院、醫護人員來說,可隨時蒐集、追蹤病人的病況數據資訊。這不僅會改變目前醫護人員在固定醫院診所,提供面對面醫療服務的工作型態,經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也可提早發現異常狀況,對病人發出警示。

這種「早期預警」,可以減少很多門診、急診與住院人數,省下許多寶貴的醫療資源與人力。

英國薩塞克斯地區九十二家銀髮族安養中心,在一三年和愛沙尼亞遠距醫療器材公司多可博(Docobo)合作一項為期八個月的網路遠距照護試驗計劃。

廣告

安養中心將搭載多可博app的平板電腦,發放給患有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住戶。照護人員每天透過app,監測住戶身心狀況,經過大數據分析,若發現有異常狀況,app就會發送警訊給照護人員。

實驗期間,app的「早期預警」功能,讓照護人員得以進行預防性治療,住戶送醫院的次數因此比過去少了七五%。而且,這套系統的成本,平均每人每天只要約四千兩百元台幣。

「科技不僅可以減少健保負擔,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護大家的身心安全,」英國國家健保局醫學主任凱福對《衛報》說。

在中國,行動醫療則是讓資源匱乏的偏遠農村地區民眾,也可以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

中國工信部下屬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三年前進行了一項「無線心臟健康照護」試點計劃,將連結智慧型手機的心臟監測裝置,發放給一萬一千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偏鄉居民。

廣告

智慧型手機將監測裝置蒐集到的數據資訊,傳送給九十六位社區醫生進行分析,最後得以確認一千一百位需要送醫院診所做進一步治療的重症患者。

「行動科技為中國提供了一個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方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余曉暉在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院舉辦的一場學術會議上表示。

甚至,有創業家發展出一套仿效優步(Uber)與Airbnb模式的醫療仲介平台,大幅降低醫療費用。

打造醫療界的Airbnb

一四年成立的英國醫療科技新創公司貝比龍(Babylon Health),開發了一個串聯病人與醫生、診所、檢驗機構、藥房的醫療服務仲介平台app,提供疾病診斷、病況監測和轉診等基礎醫療服務。

加入貝比龍的會員,只需要繳交每月約三百七十元台幣的會費,就可以享受一天十二小時、一週六天的服務。

會員透過網路視訊,預約線上看診,或事先寄送病況的文字訊息或照片給貝比龍,由簽約醫生在稍後回覆診斷結果。

醫生開的處方箋,可透過網路傳送到你的手機,或郵寄到家裡,或直接傳到附近合作的藥局。若需轉診,app會建議合作的診所、醫院,並提供預約功能。

和優步、Airbnb一樣,貝比龍不聘雇全職醫護人員,而是按次提供報酬給簽約合作的醫護人員與機構。每次使用結束後,會員進行評分,平均分數過低的醫生、診所或藥局,就會被貝比龍中止合作,藉此維持服務品質。

「我們給醫護人員的報酬是採用市場行情價,但因貝比龍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這些人力,所以可以提供便宜的醫療服務,」貝比龍創辦人帕沙(Ali Parsa)對《Wired》雜誌說。

貝比龍現已累積了兩萬五千名會員、一百位簽約醫生,今年初剛完成了兩千五百萬美元的A輪融資。帕沙計劃運用新資金研發人工智慧,未來提供早期預警會員病況的服務。

除了新創企業與醫療服務機構之外,科技巨頭們當然也看到了行動醫療的潛力。蘋果、Google、臉書、微軟、三星等,都投入研發資源,開發各種行動醫療的軟硬體裝置與平台。

台灣工研院也成立了醫療器材與健康照護研究部,開發各種行動與穿戴式醫療裝置。

官方建立認證,資安有保障

不過,就像所有網路新科技一樣,行動醫療也有品質、可靠性、個人資訊隱私的問題。為了保障使用安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英國照護品質委員會,以及台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都有對具有醫療功能的穿戴式裝置和行動醫療app進行管制、認證。

儘管有挑戰,大部份參與其中的人,都對行動醫療即將帶來的改變,感到樂觀。

「現在幾乎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帕沙對《Wired》強調,「我想要在醫療健康產業裡做的事,就是和過去亞馬遜對書籍出版業和蘋果iTunes對音樂產業所做的事一樣。」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調和工藝的極致展現–皇家禮炮 24 年干邑桶威士忌鉅獻亞洲!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