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在「點」,整合在「面」:服務阿茲海默症患者,給醫療科技新創的四個建議

創新在「點」,整合在「面」:服務阿茲海默症患者,給醫療科技新創的四個建議
Photo Credit: Global Panorama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處在台灣極度需要轉型,社會需要找回更多正義與活力的當下,我們需要鼓勵更多產業,發揮更大的創新精神。

稍早我有機會參與台大的一個NTU Live創新創業學程,協助年輕的學員團隊,建構在醫療科技的新創事業裡,所需要的技能與策略考量。我認為這裡的許多概念,不只適用於醫療產業,也適合諸多需要創新整合,甚至打破慣性的領域,特別是從台灣這個環境出發的創業團體。

台大的NTU Live是由旅美的方威凱博士發起籌劃,並與台大醫學系的劉子銘教授合作,旨在培育更多優良的醫療科技產業領袖人才。為期兩個月的學程,設計相當創新,並且在課程的後半段,設計了一個專案競賽,要求每一個小組,對於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失智/癡呆症)的領域,挑選一個待解決的問題,用新創公司及整體解決方案(需要包括硬體、軟體、以及服務的元素)的形式,做出具體可操作的商業計劃。

阿茲海默症這種神經退化疾病,全球約有3000萬人,並且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目前尚無非常有效的治療途徑。家裡只要有一個病人,全家都會受到影響,衍生出來的問題和服務需求相當多,我們從預防、診斷、治療、到照護等面向,都可以去思考新的改進機會。

學員基本上對於醫療實務都具有相當的經驗,這個競賽的目的在考驗學員能否在短短幾週中,把所學的創業知識,組織運用出來,包括了解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定位自己的創新產品價值,以及構想一個完整的營運模式。

參與的四隊,分別提出以下的構想:

  • 搭配智慧型穿戴服飾的的失智者提醒服務(衣服)
  • 針對吞嚥困難病人設計的整合偵測服務(喉環)
  • 與保險公司合作的病人狀態偵測服務(手環)
  • 以共享經濟爲概念的短期線上照護媒合服務

在不特別描述計劃細節下,我分享幾個觀點:

1、多樣少量的產品需要有精確的市場了解,以及快速的產品進化流程

我們都知道過去數十年台灣在製造及電子產業建立了相當不錯的成就,但也正是因為太著重成本及效率的提升,過去建立的能力多半在代工以及大量製造。目前許多廠商在轉型的過程,碰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對於市場的直接和細緻掌握,以及營運結構的改變。

舉例來說,穿戴式裝置現在很熱門,雖然其中確實有一些技術難度(例如精密元件、電池能源、或是低成本要求),但真正要成功普及的關鍵在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包括相關服務的配套。要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細節需求,廠商需要有清晰的行銷策略敏捷的產品開發流程,以及願意與目標使用者深刻溝通的思維

特別是現在任何產品都免不了跟網路掛勾,與行動裝置連結,其中善用軟體(App)及服務(平台)來達到個人化/客製化的體驗越來越普及,如果廠商還是只有製造能力外,沒能將應用服務整合進來,恐怕不能在相當競爭的市場獲得青睞。

上述有三個團隊都提出利用智慧型穿戴裝置來有效偵測、通知、甚至即時提供治療的服務設計,許多人相信這是未來醫療保健領域的趨勢,我也認為新創公司只要能抓到特定族群的痛點,給予最貼切的解決,有機會在這裡大放異彩。

2、智慧及健康生活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核心一定是服務模式與科技應用

去年參加行政院數位政策白皮書徵詢會議,行政首長談到「智慧生活(Smart Living)」環境的願景打造,希望更多創新應用,聚焦在提升民眾生活的品質上,不只在台灣實踐,也能輸出海外,從此處產出新一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這個願景方向我認同,而且醫療及健康服務產業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人口老化加上文明病的普及,我們可以預見,全球多數(特別是已開發)地區對於保健與照護需求都會越來越高,並且因為善用網路及科技工具,可以把醫療資源做更為妥善的配置,讓更多的人得到適當的照顧。

本次專案中以共享經濟為概念的線上醫療媒合服務(參考Uber,Airbnb等將閒置資產與需求做更好配對的平台),目的在滿足病患或家屬,即時就近的人員照護需求,在很多國家已經開始出現。要建立一個能平衡龐大需求及服務供給,並且維持良好服務品質的平台,有相當大的挑戰,其中的關鍵在於有效募集與管理服務提供者(例如照護者),以及善用相關數據來提升服務(平台)的價值。

舉例來說,專業照護者目前在醫療機構已經是相當短缺,如何還能找到或創造更多的閒置資源,散布在平台上,為廣泛地區的民眾來服務?政府、現行醫療機構、甚至異業的夥伴(例如超商、家政服務、其他在地服務商),在這樣的服務體系裡,可否扮演加強輔助的角色?從搭配使用的行動及穿戴裝置,以及各項醫療照護行為所蒐集來的龐大資訊,透過分析,如何讓病人獲得更高品質的照料?

這些能幫助我們更具智慧、更健康過活的應用服務,在台灣因為擁有許多富有愛心,擁有創意,以及敢於嘗試(這點我們要認真保有,不能失去)的人群,很有機會廣做實驗,並發展出運行良好的營運模式,當然核心還是在服務的本質上。

3、要突破產業的慣性與結構,小搭配大的機會最好

醫療以及某些特定產業(金融,教育等),因為對於社會整體運作有比較強大的影響,通常具有比較嚴謹的法規,或是慣性很強的產業結構,在其中要產生破壞式的創新難度比較高,變革實施及普及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但是,以現今科技發展與全球連動的趨勢來看,這些產業裡的參與者也無可避免要面臨巨大的挑戰。我相信有不少機會,是會讓深刻了解產業結構,但是能帶進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業者來實現。

比如說,上述NTU Live專案中有一個小組的設計,是利用穿戴式手環及相關軟體服務,提供保險公司有關病人(被保險人)即時、豐富、且有附加價值的數據資料,讓保險公司因此能降低病人就醫及照護方面的成本。這時候保險公司可以是創新者的客戶,也可以是投資人,甚至應該透過合作,去改變產業裡既有的規範及運作模式(例如遊說制定有關個人健康資訊流通的法規)。